近几年的北方,很多地区的农民都在发展设施农业,不再像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种菜讲技术、讲绿色、讲有机。
很多种植户劳作之余,积极拥抱科技带来的改变,通过电脑、手机学习种养殖技术、学习国内外科技辅助设备,开始拼生产力,讲便捷、讲高效、讲智慧化管理。
下午5点,寿光下起了小雨,风也随之而来。化龙镇前王村黄瓜大棚种植户王炎国打开智能手机上的软件,点击了关闭风口。
“大棚一天要放三次风,要是遇上刮风、下雨,以前我都是火急火燎地往大棚跑。现在棚里安上了自动放风机,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我可以在手机上查看棚内温度、湿度,关风口手机一键就能搞定。”王炎国说。
除了智能放风机,王炎国的大棚内还有智能温控机、智能雾化器、智能植物生长灯、智能卷帘机、水肥一体化设备(智能灌溉)。这些智能设备,被大棚种植户称为“智能六件套”。
现在王炎国和妻子管理着两个蔬菜大棚,共占地约20亩。“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们两人可以轻松地种好两个大棚。”王炎国告诉记者。
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是这样为大棚西红柿浇水的:来到大棚园区水井机房,合上电闸,打开智能手机上的云洋数据管理系统,点击智能滴灌,水就顺着管道喷到每株小西红柿旁。“用手机就能浇地,省时省工省力。”崔江元说。
今年新建大棚时,崔江元安装了一套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添加了云洋数据物联网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公司建有农作物种植数据库,根据小西红柿的生长周期,用多少水施多少肥,该公司都会给崔江元发送指导性的数据。
田柳镇西青村王德平的西红柿大棚,也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前期,水肥一体化技术项目工作人员采集了大棚内的水土光热等资源的大数据,针对不同时期的西红柿需水需肥规律,为王德平的大棚配置了一对一的“营养餐”。“因为蔬菜‘吃喝’恰到好处,大棚内不仅用水量比原来减少50%,节肥1/3左右,并且因为精准供水,棚内湿度适中,作物病害明显减少,农药用量减少30%。”王德平说。
稻田镇潘家稻庄村民潘庆永种了30年蔬菜大棚。潘庆永说,以前种棚是“土把式”,如今玩的是智能化。现在潘庆永的大棚内有水肥一体机、自动温控系统、智能放风机、植物生长灯等设备。棚内运菜用电动车,外运装车有小吊。
潍坊旭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研发水肥一体机设备,欢迎来电咨询。
15621651570